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底色和价值依归,是其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人民立场的具象化表达,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从方向导向上规定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本质和特征,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政治宣言,标示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使命价值。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正是基于这种意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是鲜明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这一论断回答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了谁”这一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立场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实践中贴近群众,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在为人民述学立论中解决好社会实际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回答时代之问,着力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为国家和人民述学立论,聚焦新阶段新境遇新征程中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为人民群众破解现实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的产生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直面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唯有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不断推动历史发展,才能被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经世之学,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坚持问题导向,不建空中楼阁,着力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新时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善于发现各种现实和潜在问题,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建言资政、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担负起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坚守人民立场培养为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悲壮史诗,始终贯穿着仁人志士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在传统社会,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趣抱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家国同构成为他们民族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把握研究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研究本身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用心用情做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学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用明德引领风尚,通过学术作品和研究成果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用对知识的追求和信仰守望精神家园,引领社会风尚,服务国家、民族和人民。
作者:王启龙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5/t20220513_54082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