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葡萄最新官方网站

鉴史知来

首页   >   cs   >   鉴史知来   >   正文

鉴史知来 | 那一年起,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

来源: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4日 10:10  点击数: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抱着学习新思想、寻找改造中国途径的目的,不畏艰辛,毅然选择赴法勤工俭学。

1920年5月9日,一批青年在上海杨树浦码头准备登船,这是第15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一位19岁的重庆青年,名叫赵世炎。

对于赵世炎来说,旅法的这段日子过得累且充实。每天,在结束了繁重的工作后,他总会独自跑到工厂顶楼的平台,借助夕阳余晖,希望“窃取”更多的光阴读书。而他在黄昏读书的情景也被一张照片永久定格了下来。赵世炎在照片上写下“黄昏之贼”四个字,来时刻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刻苦学习。

旅法期间,赵世炎经历了几次失败的革命斗争,他开始逐渐意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桥梁。

1921年春,赵世炎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与在国内的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学习党组织给他们邮寄的重要资料,接受着党组织的指导,并定期汇报工作。

1922年6月,来自法国、德国、比利时的18位中国青年代表,在巴黎郊区布伦森林中相聚。大家投票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组织章程,商定组织名称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通过选举,赵世炎、周恩来和李维汉三人组成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李维汉任代理组织委员。

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旅欧支部。旅欧支部是中国青年团组织在海外建立最早、人数最多的青年团分支组织,在旅欧进步青年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青年成为了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

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淡水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横空出世。

作为杂志的创办人和主编,恽代英倾注了自己最大的精力和热情,他笔耕不辍,将文字作为启发民智、宣传革命的利器。他以笔为枪,撰写并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和通讯,每一篇都是心系青年所想,指引青年所向,还热心回答了青年们对于家庭、恋爱、生活等方面的疑问,赢得了广大青年的爱戴和崇敬。

在《中国青年》上,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大批青年志士也发表文章,阐述观点,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5年5月初,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举行罢工。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悍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十余人。这一暴行激起上海各界人民的愤怒,纷纷起来支援工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学子纷纷加入到了演讲、请愿活动当中。

5月30日,上海租界涌出了约3000名学生宣传员,他们以发传单和做演讲的形式唤醒民众、进行游行示威、表达抗议,英帝国主义巡捕悍然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3人,打伤数十人。其中,组织游行示威的共产党员何秉彝和青年团员尹景伊惨遭杀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之后,各地青年团积极开展宣传、组织抗议活动,使五卅运动迅速获得广泛支持,并向全国的城市和乡村推开。

1935年12月3日,清华大学救国会提出“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联合北平各大中学校进行游行请愿的决议”,22岁的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中文系学生蒋南翔独自躲进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怀着满腔悲愤,撰写了《告全国民众书》。其中的一句“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道出了民族危亡之际莘莘学子内心的悲怆。

12月9日,北平十多所学校的学生们多次走上街头请愿示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北平学生的集会游行,遭到了武装军警的镇压。一批批受伤者被送至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教师阎述诗的学生南下武汉带回了光未然所作的独幕话剧《阿银姑娘》和该剧序曲《五月的鲜花》的歌词,阎述诗大为触动,30岁的他想起了自己在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于是,他激动地提笔为这首诗谱了曲。

1936年,这首歌首次在东北的抗日救国运动中唱响,之后被广为传唱。成为了鼓舞斗志的“战地”歌曲。它如军号和战鼓一般唤起民众,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当中。

为了团结号召更多的青年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当中,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把共青团改造成为更为广泛的群众性青年组织,青年抗日救亡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1937年4月在延安成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则协助中共中央,担负起了全国青年运动的领导责任。

黄华,是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和领导人之一,1936年6月,经中国共产党安排,23岁的黄华悄然离开北平,陪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采访。

在保安,黄华初次与毛泽东相见,便得到了毛泽东的盛赞。毛泽东指示黄华在陪同斯诺到前线采访的同时,作为白区学生代表,向战士和群众宣传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黄华随着斯诺到前线采访,他每天把斯诺的英文初稿翻译成中文,请人带回保安请毛泽东过目。随着斯诺采访的深入,黄华也下决心留在苏区不再离去。

从陕北回到北平之后,斯诺将他在苏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次年,中译本《西行漫记》在中国也引起了巨大轰动。在书中,斯诺描绘了苏区的蓬勃发展:“这里有免费的学校,贫苦孩子可以念书识字,红军带来了无线电,让百姓了解外面的世界。红军凯旋归来时,百姓们会送上他们仅有的点心和水果”。

斯诺第一次将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展现在了世人眼前,照亮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把他们引向了革命之路,引向了延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怀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在,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无限憧憬,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日寇和国民党的层层封锁,长途跋涉,来到延安。

作家丁玲到达后,发表了长诗《七月的延安》,对这里的社会生活予以由衷礼赞。诗中写道“大伙儿来吧,自己的事,我们自己管。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乐园”。

作曲家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执教,在这里,他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

1939年3月18日,西北青年救国会常委会决议,将每年的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出席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毛泽东要求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抗日战争后期,全国各级青救会抽调大批干部到农村开展青年工作,在各村普遍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年队和儿童团。几十万热血青年参加了军队,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兵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献出自己的热血青春甚至宝贵生命。

1949年5月4日-11日,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宣告了全国青联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重要果实之一。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为大会题词并号召“团结各界青年,参加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工作。”“青年大团结,建设新中国。”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大中国青年终于迎来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

信息来源:共青团中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