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葡萄最新官方网站

西外新闻

首页   >   西外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王启龙 阴海燕:坚定马克思主义“五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9日 08:39  点击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五观”基础上的科学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凝聚和团结最广大人民的力量,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全国各族群众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做好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形塑于近代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革命进程之中,确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实践之中,它是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等多重复合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也鲜明指出:“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这里反复提到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学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之一。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五观”,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各族人民经过革命、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探索实践,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是各民族先民留给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和核心——爱国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统筹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工作大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坚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中国历史是中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团结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引领时代的根本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既不能隔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各民族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的观点,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带领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强大前进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坚定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进中,各民族早已形成水乳 交融、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中华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共同性,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成员之间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历史上,中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近代百年抗争中各民族心血凝聚、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主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第四,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借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第五,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自知的共同体必然有自己的政治认同意识,这个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加以解决,在保持自身的政治理念和理想信仰的同时,以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旗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力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基本方针,用法律保障和巩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五观”基础上的科学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凝聚和团结最广大人民的力量,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全国各族群众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深化和增进我国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注重各民族政治权利、经济权益的保障,不遗余力地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鼓励各族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图景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系新京葡萄最新官方网站党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440170167619659&wfr=spider&for=pc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