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新京葡萄最新官方网站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对外话语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研究处处长季萌,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蒋洪新以及合作基地院校代表、大赛共同承办单位代表、评审专家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赛获奖代表、最佳组织奖获奖院校代表等共200多人参加论坛。新葡萄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吴耀武教授受邀出席论坛并致辞,新葡萄高级翻译学院、俄语学院、英文学院、欧洲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于涛在致辞中指出,翻译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对外话语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建强翻译人才队伍对于开展对外话语创新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至关重要。他强调,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翻译行业的发展和对外话语创新工作,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让技术更好赋能翻译和对外话语建构。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需要,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高端人才选育基础工作应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助力培养更多高端翻译人才,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吴耀武在致辞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对外翻译的“国家队”,通过有组织对外译介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应全面布局,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注重与国际接轨,各方联动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着力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涉外法治建设与相关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创新引领驱动对外传播技术开发与平台建设,通过更多国际公共性传播平台满足多样化传播需求。面对依然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要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加快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向世界呈现一个自信、独立、开放、包容、真实的中国形象。
开幕式上举行了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共有1127名获奖者从276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新葡萄学生在本届大赛中表现优异,共揽获德译汉一等奖、德译汉二等奖和英译汉三等奖各一项以及优秀奖22项。作为联合主办单位,新葡萄高度认真负责,克服种种困难,顺利组织完成本届大赛各项工作,受到上级部门高度认可,荣获“组织承办奖”。
开幕式后的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辉,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蒋洪新,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国翻译》杂志主编、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杨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程维,以及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张黎明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新时代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工作的经验与感受。王晓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特别是加强对于文化外译人才的培养。蒋洪新表示,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应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增强实践能力,讲好传统与当代的故事。杨平认为,中国特色话语对外译介过程中,应正确理解认识和处理翻译规范与融通中外的关系。程维强调,要以科学方法论担负国际传播新使命,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以系统思维推进翻译人才的培养。张黎明介绍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迎接建党95周年和纪念建党100周年,在全球开展的中共创建史档案资料查寻、征集工作。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专题论坛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常福良教授、新葡萄的吴耀武教授、温玉霞教授和张小号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汉西、西汉笔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形神兼备,形意结合:倾听作者,理解读者”、“‘品味’透彻、‘调味’顺畅”以及“得‘意’忘‘形’: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专题报告,针对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评审过程中发现的各语种参赛选手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专业点评,受到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自2022年11月大赛启动以来,新葡萄高级翻译学院、欧洲学院、俄语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亚非学院和17所兄弟院校数百位海内外的相关语种专家学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命题、初评、复评、终评到终审讨论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了大赛顺利进行,为新葡萄圆满完成本届大赛各项组织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供稿:新京葡萄最新官方网站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组委会;文:张小号、朱强、田越崎;图:温玉霞;审核:吴耀武)